| 從傳教士到漢學家 | |||||
|
|||||
|
從傳教士到漢學家
——加拿大圣公會主教懷履光
李巍
懷履光,英文名威廉·、查爾斯·懷特(william Charles white),是加拿大圣公會著名的傳教士。他于1897年來華,1934年回國。在華37年中,其活動范圍涉及福建和河南兩個省份,活動內容不僅限于傳播“基督福音”,還包括救災、農業改良和禁毒等。同時,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思想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1924年起為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搜集了大批的中國文物,晚年致力于研究和向西方介紹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因此,懷履光是中加關系史上一個較為復雜而難以評說的人物。
(一)青年時代
懷履光于1873年8月22日出生在英格蘭德文郡的艾維布里奇,在兄妹十人中排行第一。他的父親亨利·詹姆斯·懷特(Hen— ry James white)是一位石匠和建筑承包商,母親名叫安·沃爾克(Ann walke),兩人于1853年結婚。1880年,懷履光的父親為了給全家尋找美好的生活,先只身一人赴加拿大,在安大略省諾伍德鎮找到安家之處,次年將全家接來。諾伍德鎮于1877年由一些移民興建,它周圍山巒起伏,綠樹成蔭,田野縱橫交錯,猶如一幅美麗的圖畫。懷履光就是在這種典型的鄉村環境中長大。少年時代他常常和弟弟、妹妹在房前屋后種植樹木,飼養小動物,有時外出采集草莓。那時,沒有電影院,也很少有體育活動,星期日去教堂作禮拜算是對鄉間生活的一種小小的改變。
諾伍德鎮雖然很小,但各種基督教派俱全。有圣公會、衛理公會、長老會、天主教會及其他一些小的教派。懷履光的父母是圣公會教徒,他們一般只在圣誕節、復活節和感恩節時才去教堂,可是要求孩子們嚴守教規。除每個星期日必須去教堂外,懷履光和弟弟、妹妹每天晚上要向上帝祈禱,安息日也不能進行娛樂活動。這使懷履光從小就受到濃厚的基督教的熏陶。
懷履光在諾伍德鎮接受了小學和中學教育。他在課余時間幫助家里干活,上高中時利用周末時間在一家商店里打工。懷履光身材不高,可體格健壯,精力旺盛。他心懷大志,不滿足于諾伍德這片狹小的天地,18歲高中畢業后便離開家鄉去外地闖蕩。他先來到安大略省的金斯頓,1891年10月9日加入該地青年基督教協會,任助理干事。1892年2月,他轉入渥太華青年基督教會,第二年任該組織的助理干事,負責會議安排、一般教會人員的旅行、重要人物的迎來送往和組織募捐等社會活動。他每天早晨五點半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工作有聲有色,受到教會的好評,證明了懷履光具有很強的組織才能。然而,他并不滿足于一般性的事務工作,一種專門從事神職工作的愿望在他心中越來越強烈。
這種愿望的產生,與懷履光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有密切的關系。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的一股海外傳教的浪潮波及加拿大,在青年學生中間出現了一個“學生自愿者運動”組織,他們把用基督教開化所謂“愚昧落后的民族”視為“天定命運”,紛紛要求到海外傳教。這種浪潮對懷履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最初,他想去非洲傳教,20歲那年他曾向圣公會海外傳教協會提出了申請,獲得了批準。該組織準備讓他率領一些未授職的傳教人員去非洲剛果河流域協助傳教,由于缺乏經費和他母親的勸阻而沒有成行。1894年懷履光從威克利夫神學院得到一份獎學金,進大學學習神學,以便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傳教士。
威克利夫神學院是加拿大圣公會開辦的著名的神學院,建于1877年,專門培養神職人員。圣公會的宗教觀點在基督教新教各派中較為正統和保守,學校中充滿著“貴族氣氛”。從鄉村長大的懷履光努力使自己適應這種氣氛,然而不久,他還是和高年級同學發生了分歧。這些同學反對懷履光主動接近異教徒,不贊成他將異教徒與那些“墮落和懶惰的人們”區別開來。一天早上,當他在學校圖書館與別人討論問題時,這些學生對他進行了猛烈的攻擊。他們稱他是“孩子、幻想主義者和衛理公會教徒”,這使他感到受了極大的傷害。但這沒有影響懷履光的學習。他在大學兩年的時間里,學習刻苦,成績優秀,第一學期就獲得了基督教概論和朗誦課的一等獎,修辭學獲二等獎,拉丁文和希臘文獲三等獎。在大學的最后一學期,懷履光各科成績均取得第一名,獲得“鮑德溫傳教士紀念獎”。◆◆◆◆◆
懷履光的興趣非常廣泛。在學習之外,他喜歡作詩和繪畫,彈奏吉他和獨唱,還經常劃船、游泳、打籃球和踢足球,甚至催眠術和占卜術也曾令他著迷好幾個月。然而,在神學等課程以外,最能吸引懷履光的卻是醫學。威克利夫神學院離多倫多大學醫學院不遠,他經常去那里聽課,在診所里觀摩治療,研究病例,從而掌握了一些醫療技術。懷履光可以為自己補牙和種牛痘,也能為同學拔牙。他學習醫學,是為了將來便于在海外吸引異教徒,以利于傳教。
懷履光在大學還積極參加教會的工作。他利用課余時間外出練習布道,每逢外地著名傳教士來多倫多公開演講時,他都去認真旁聽,希望從中有所收獲。他雖然是一名圣公會教徒,但也經常參加浸禮會、衛理公會和長老會的活動,與他們一起聚會和禱告,只是因不滿天主教會對偶像的崇拜而不去參加它的活動。由于頗具組織才能,懷履光在一年級時被選為威克利夫神學院“學生自愿者運動”的干事,二年級時擔任該組織的主席。
大學時期,懷履光已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在作風上也有了改變?!八麑χ車氖澜缌私獾酶由羁?,對與自己一道工作的同事更加理解,向別人傳道時也不像以前那樣盛氣凌人。他能較為現實地評判人性的力量和不足,更加了解自己的判斷力。”
大學一年級時,懷履光結識了斯圖爾特一家。斯圖爾特是加拿大圣公會派往中國福建的傳教士,1894年攜家人回國度假。他們向懷履光介紹了在福建的見聞及傳教狀況,引起他的興趣,使他產生了來華傳教的念頭。一年以后,斯圖爾特一家在福建遇難,懷履光決心接替他們的事業。1896年5月30日,懷履光在多倫多市圣阿爾本大教堂被授職為副牧師。10月,當得知將被派往海外傳教后,曾準備與熱戀中的姑娘安妮·雷(Annie Ray)結婚,然后結伴同行。但圣公會領導人認為時機不當,1891年3月作出了讓兩人推遲婚期的決議。當時,傳教士被認為是執行上帝意志的工具,個人生活問題應當服從教會的決定。因此,懷履光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項決議,決定只身一人前往中國。1897年1月18日,威克利夫神學院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送會,他的親朋好友和一些教會的代表紛紛出席。加拿大“學生志愿者運動”主席代表4000名成員致詞歡送,人們競相向懷履光贈送禮物,其中包括“三一教堂”贈送的一部油印機。三天后,懷履光踏上了西去的列車,五天后到達位于太平洋海岸的溫哥華。2月11日,他乘“日本女皇號”客輪離開了溫哥華,駛向中國。
(二)福建傳教
幾年的城市生活開闊了懷履光的視野,兩年的大學教育增強了他的能力和信心。然而,只身一個離開家鄉去遙遠而陌生的東方國家傳教,畢竟是一次冒險,不能不使懷履光感到憂慮和不安。他在船上寫道:“我有一種孤獨和沮喪的情緒,感覺到傳教工作從一開始就充滿著困難和痛苦”。這種擔憂并不是多余的,他沒有忘記不久前被殺害的斯圖爾特一家。
加拿大圣公會與英國圣公會的關系非常密切,斯圖爾特就是以英國圣公會的名義來福建北部傳教的。福建省當時屬于英國圣公會香港主教區,早在1842年該教會的傳教士就進入那里。80年代,古田縣一帶出現了一個民間組織——齋會,入會者多達三千余人。該組織的目的是反對富裕人家剝削和壓迫貧苦百姓,常常聚眾抗租抗稅,劫富濟貧,以維持生計。在此過程中,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富人依仗教會保護自己,并抬高基督教,貶低佛教,從而與信仰佛教的齋會發生了矛盾。1894年冬,古田知縣抓獲了四名齋會成員,雖然后來將他們釋放,但齋會領導人仍決定對傳教士進行報復。1895年8月1日凌晨,一百多名會員來到傳教士的住所,打碎物品和取走衣物后,殺死傳教士及其家屬五人,燒死本人,史稱“古田教案”。斯圖爾特一家就是在這次教案中遇難的。事后,在英、美政府的壓力下,福建巡撫責令搜捕齋會成員,將26名參加者判處死刑,17人發配邊疆充軍,3人判無期徒刑,1人判十年監禁。
該教案使英國圣公會在福建的傳教勢力受到嚴重打擊。為了幫助其恢復傳教活動,加拿大圣公會決定再派一些傳教士去福建,并負擔他們在華的費用。懷履光是威克利夫神學院向中國福建派出的第二名傳教士。
懷履光從上海登陸,到達福建后才得知自己傳教的地點不是較為安全的港口城市,而是在與古田縣相似的內地——福建北部的建寧府城(今建甌市)。在前往該城的途中,他從中國人臉上看到了敵視的目光。他本想向他們解釋一下來華的目的,卻苦于不通漢語,使他非常沮喪。然而,懷履光很快擺脫了這種情緒,振作起來。他決定把學習中文作為在華傳教的第一步。在福州時,他為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字“懷履光”,取其“走向光明或尋求光明”之意。到達建寧府城后,他為了使自己看上去像個中國人,在學習漢語的同時盡量在各方面學會適應中國的風俗習慣,他甚至還脫掉了西裝,穿上長袍馬褂,留起了長辮。懷履光是黑頭發,眼睛不太藍,在中國式服裝的掩飾下,“走在街上很像一個中國人”。他這樣做是為了便于接近中國人,也是為了避免被人圍觀而招惹麻煩。◆◆◆◆◆
懷履光聰穎過人,學習很刻苦,因此中文進步很快。1897年底,他參加了一次考試,取得了好成績。第二年1月,他轉到建寧城下的南雅口,進一步學習漢語。在這里,他除了需要提高漢語會話能力外,還需熟悉和掌握《約翰福音》和《馬可福音》等中文本《圣經》的內容,以便將來用中文布道。在學習過程中,懷履光將聽到的每一句建寧方言記錄下來,用英文作出解釋,最后竟匯集了厚厚的一大本。1901年,他將其編輯成《建寧方言漢英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Kien—ning Dialect),交福州衛理公會書館出版。來華傳教士都必須學習中文,但編輯詞典的人并不多,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懷履光不是那種只對神學感興趣的人。。
與此同時,懷履光的個人生活也發生了變化。1897年,他的未婚妻安妮·雷經加拿大圣公會批準來華。9月,他去上海迎接她,兩人在上?!叭唤烫谩迸e行了婚禮。從此,安妮·雷不僅成為懷履光的終生伴侶,而且還為丈夫的工作排憂解難。他們在中國生了三個孩子。大兒子取名斯圖爾特,以紀念“古田教案”中被害的斯圖爾特一家。二兒子名叫戈登·布萊恩拿德,也是取于一位傳教士的名字。小女兒取名瑪麗,是個例外。從給孩子的取名上也可以看到懷履光對傳教事業的追求精神。
從1897年5月起,英國圣公會安排懷履光負責整個建寧府的教務。最初,由于漢語不過關,他只能依靠華人教士講道。在南雅口,人們對基督教不感興趣,懷履光便利用掌握的醫術為群眾拔牙、補牙和割癰排膿,以吸引聽眾。有時,他用英文唱詩。奇怪的聲音使不少人駐足觀看,華人教士趁機講解《圣經》??偟目磥恚瑧崖墓獾膫鹘坦ぷ鞣浅FD難,外出時要住在潮濕的小客棧,所帶的東西時常丟失,路上遇到僧人和道士都對他怒目而視,皈依基督教的人也不多。此時,中國北方興起的義和團運動波及南方,懷履光和其他傳教士不得不去福州避難。1899年,懷履光在福州“不列顛公共教堂”由香港主教按立為牧師,1901年轉到福州以北的羅源縣傳教。由于掌握了漢語和對中國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懷履光從這里才真正開始了他的傳教生涯。1902年,他在寫給加拿大圣公會的報告中說:他“訪問了120個布道點,講道115次,并視察許多學?!?。他在教會大院里建立了一所男子寄宿學校,招收了十幾名學生,另外又在附近麻風病人居住區為病人子女開辦了一所學校。懷履光除了繼續行醫外,還與其他傳教士合作,建立了一個戒毒所。他依靠藥物治療、教唱圣詩、講道和用留聲機播放音樂等方法,消除鴉片吸食者的毒癮和煩躁情緒。1906年3月,86個男女吸毒者經過三個星期的治療后,有79人戒除了毒癮,其中除一人外都沒有再次吸毒。懷履光高興地說,79人中有43人表示愿意入教。
懷履光在傳播基督教的同時,還宣傳西方的文化和教育。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興辦西式教育。懷履光在幾個縣的鄉村用幻燈向人們介紹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教育狀況和政府形式。1906年,他應邀去一所官辦學校講課,后被該校聘為西學教師。他在教會大院開辦的寄宿學校從一開始就教授西學課程,同時還在連江和羅源經營書店,向學校提供西學教材。
隨著對中國社會越來越多的接觸,懷履光對中國文化的態度逐漸改變。他剛剛踏上中國的土地時,充滿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優越感,把中華民族視為精神墮落的“劣等民族”。在他眼里,中國南方除了山川秀麗的風景外,到外是愚昧和落后。然而,中國的古老文明以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逐漸地征服了他。懷履光慢慢地對見到的一些東西感到好奇。對民間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和怪石、門上的對聯和窗戶上的雕刻以及樓臺廟宇的建筑風格等,他都一一仔細觀察和記錄。他甚至還買了幾件中國的弓弦樂器學習演奏。1907年,懷履光的傳教地點轉到了福州。他在這里的傳教對象主要是各級政府官員、儒家學者和社會上層人物。懷履光在向這些人傳教的同時,也受到了他們的影響。一些在當地頗有名氣的儒學大師將其請到家中,一邊品嘗著烏龍茶,一邊講解墻上中文條幅的含義,談論孔子的倫理道德觀。他們還將懷履光介紹給自己的朋友,帶他巡視一些私塾學校和孔廟,實地講解中國文化的知識。終于,懷履光被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所震撼。在他成長的背景中,渥太華和多倫多最豪華的客廳里,也沒有這些儒學大師家中的幽雅氣氛,神學院教師的講課,也沒有如此高深。面對這一切,懷履光似乎感到自己顯得有些粗俗。他開始認識到,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古老民族不可能是愚昧無知的。到達福州不久,他加入了中國人的社團組織共濟會華南分會,在里面不但發展了幾名教徒,而且還目睹了它舉行的各種儀式。后來,他結合中國祭天的習俗把見到的一切寫成一篇文章,稱贊中國人“精確地舉行了典禮和儀式”。◆◆◆◆◆
不僅如此,懷履光也開始贊同中國社會生活和哲學思想中的一些內容。他認為,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尤其是孔子學說可以相互補充,而不應相對立。當然,他從未放棄過基督教第一的觀點。在他眼里,“儒教”是中國的一種“自然的宗教”,而基督教才是一種“具有揭示作用的宗教”。他認為,孔子的倫理道德思想不過是“上帝道德觀的反映”,所以他一直沒有放棄讓信奉儒學的朋友皈依基督教的企圖。懷履光始終不能容忍他認為是異端和迷信的東西存在,每當圣公會吸收一名新教徒時,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令其將家中供奉的神像打碎。
1907年,西方各國基督教在華傳教士在上海召開“百年傳教大會”,懷履光作為英國圣公會福建的代表出席會議。大會建議加拿大圣公會單獨派遣傳教士來華,在沒有差會的省份建立傳教區,懷履光受命就建立差會的地點和所需經費進行調查。此時,有人建議選擇開放較晚的河南省,他為此專程去河南進行了實地考察。在那里,懷履光受到加拿大長老會傳教士的歡迎,獲礙了有關的信息。1908年,他向國內提交報告,就差會建立地點、當地土地價格和傳教工作所需費用,以及教育工作的前景作了詳細匯報。他建議以開封為中心建立一主教區,設置一名主教,并任用兩名傳教士幫助進行工作。當時,加拿大圣公會向印度和日本都派有傳教士并得到英國圣公會的資助。在日本的傳教進展不大,加拿大圣公會領導人因此對在中國開辟新的領域信心不足,并擔心來自英國的資助將會減少。但是,當懷履光的報告到達后,大家都一致同意在中國河南建立傳教會。1909年10月,加拿大圣公會作出正式決議,決定由加拿大主教任命一位主教主持河南教區的工作。此前,加拿大圣公會的主持都是由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按立,經交涉,英國圣公會同意了加拿大圣公會的要求。懷履光在華傳教已有十余年,從經歷和能力上看都是非常合適的主教人選。于是,他應召返回加拿大,于1909年11月30日在多倫多市詹姆士大教堂由加拿大大主教塞繆爾·麥瑟森按立為主教。36歲的懷履光不僅成為加拿大大主教按立的第一位主教,也是當時最年輕的主教之一,因此他心情非常激動。在以往的傳教活動中,他感到同事們的管理方式存在缺點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此時他認為,自己能夠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解決差會和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堅信自己能夠擔當起主教的重任,完成傳教任務。1909年底,懷履光取道英國返華,開始了他個人傳教史上新的一頁。
(三)河南創業
1910年3月15日,懷履光夫婦乘著轎子進入河南省省會開封市。此后幾年中,在福建跟隨他的華人教士紛紛到來。從1910年12月25日圣誕節吸收河南省第一批圣公會教徒起,懷履光領導下的圣公會差會很快在河南的中部和東部打開局面。在開封,1912~1915年相繼開辦了婦女《圣經》學習班、圣安德烈男子中學、圣瑪麗亞女子中學、保生堂孤兒院、圣保羅醫院(1915年遷至商丘)、育德女子小學和明新男子小學。1922年,建成“三一教堂”。在商丘,1911年建立了另外一個傳教總站,1916年開辦豫東男子中學。20年代,傳教士的人數達到三十多人。至1934年懷履光退休時,河南圣公會主教區已有開封、開封南關、鄭州、洛陽、商丘、商丘北關、永城、蘭封、內黃集、朱集、馬牧集、虞城、夏邑、會亭集、睢州、拓城和新鄭17個牧區,一家醫院,幾十所中、小學,招收學生一千多人,吸收教徒一千多名。
懷履光之所以能夠領導圣公會差會在短期內打開局面,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懷履光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實行了一種近似獨裁的領導方式。懷履光把自己的意見視為不可更改的最后決定,要求別人原封不動地執行。這使一些傳教士難以接受。因此,有人向懷履光的權力和領導方式提出了挑戰,有人認為有必要脫離他領導的差會,還有人直接向加拿大圣公會寫信,呼吁保護自己的權利和為自己負責的醫院與學校等機構申請資金和設備。懷履光強烈反對不通過他直接與國內聯系的做法,告誡國內有關機構不要支持反對者,以免破壞差會的章程和規定。懷履光在福建時就曾在他管轄的范圍內實行過這種領導方式,只是由于上級的限制和同事的反對而沒有成功。來到河南后,其主教地位使之能夠在整個圣公會內推行這種方式,雖然引起一些人的不滿,但確實有利于圣公會的發展。
第二,懷履光本人非常勤奮,工作很努力。懷履光雖身為主教,卻也經常外出布道,注意從農民、市民和學生等各社會階層中發展教徒。在事務性工作中,他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這些工作大到開辟新的傳教區和按立華人牧師,小到教會建筑的設計和學校課程的安排,甚至還包括孤兒院西洋樂器的購置。他不僅坐鎮開封“三一教堂”,而且還不斷地去各牧區巡視,發表演講,讓教徒目睹“主教的尊容”。懷履光的工作態度為其他傳教士樹立了榜樣。◆◆◆◆◆ 第三,懷履光與當地政府官員和軍閥關系密切。懷履光是河南境內唯一具有“主教”頭銜的傳教士,盡管他不如一些其他教派的傳教士來河南的時間長,但依仗其主教地位和駐扎省城的有利條件,他很快與省督等官員建立了密切的關系。他可以乘坐綠呢大轎或四輪馬車出入省府和開封府,與官員們一起進餐。1923年懷履光50歲生日時,河南督軍張福來等官員前來祝壽,其間大擺筵席,集體拍照。他認為自己與官府的關系非同一般,要求其他教派宴請政府官員時,請柬都要通過他呈送。北伐戰爭中,蔣介石的軍隊占用了開封“三一教堂”。1928年9月,懷履光從加拿大度假返回后,向國民黨政府打電報要求軍隊撤出,后來又去開封駐軍司令部交涉。不久,蔣介石的私人代表(此人是個基督徒)到達,作出了撤出的許諾。北伐戰爭結束后,以河南為中心發生了“中原大戰”,各軍閥你爭我奪,給當地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懷履光令圣保羅醫院收治傷員,因而未遭到破壞。由于他后面有英國政府作后盾,當軍閥戰爭危及開封時,省府官員往往請他出面調停。1930年,駐守開封的馮玉祥軍隊調往他處,臨行前懷履光為軍隊舉行了“神典”。懷履光積極參與政治,以致英國駐華大使稱贊他為河南“作出了貢獻”。他與當地軍政要人建立的密切關系,對圣公會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保護作用。
第四,懷履光積極從事社會工作。20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在華傳教士贊成“社會福音”的傳教方法,廣泛參與社會活動,以達到進一步傳教的目的。懷履光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到達開封幾個月后,河南發生了嚴重的災荒。1911年5月,他出任華洋義賑會會長,從海外募集救災款項,組織食品的分發。他運來了中國東北地區生長的一種豆子讓農民種植,長勢良好,這種豆子被稱為“圣公會青豆”。在1920~1921年的災荒中,懷履光出任河南救災基金會會長。他從加拿大民間募集到60萬加元,還通過加拿大圣公會向加拿大政府求援。另外,他從漢口運來了70車食品、4000袋土豆和4000噸谷物。懷履光還擔任過河南公共衛生協會會長和開封紅十字會會長,并建立國際禁鴉片協會河南分會,自任會長,與當地政府合作開展戒毒運動。此外,懷履光還參加一些鄉村建設活動。20年代,他從北京一家牛奶公司買來良種奶牛,以改良當地牛的品種,同時還從國外訂購一些家禽。他曾研究過農田灌溉問題,他提出的一些新的灌溉方法被當地群眾采用。
上述活動不僅促進了圣公會的傳教工作,同時也擴大了懷履光本人的影響。他曾受到中國北洋政府的多次表彰。1921年,他獲得“優良農作物格蘭特·戈登二級勛章”,表彰他在救災工作中作出的貢獻。1922年,他在河南督軍馮玉祥的推薦下獲得“中國虎象二級勛章”,表彰他為紅十字會所做的工作。1924年,他獲得“獨角獸一級獎章”。懷履光還獲得過其他一些獎章,如“精美星章”、“雙犀牛勛章”和“恩惠勛章”等。在中國,懷履光一共得到15枚不同的獎章和勛章。
第五,懷履光繼承和發揚了圣公會的傳統,注意培養和發揮當地神職人員的作用,把教會中國化當作最終的目標。懷履光在到達開封后寫給國內的第二個報告中說:“我認為傳教士的工作是宣講《圣經》、開展教育和提出建議,而組織中國教徒的純粹性的牧師工作應盡可能地由華人牧師來承擔?!睘榇?,懷履光認為差會建立的任何機構,都應當適應現存的條件,以便中國教徒能盡快地接管。在豫二十幾年中,他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1929年,他按立華人鄭和甫(P.Lindel Tsen)為副主教,1934年又將其推向主教的位置。1932年,他向國內有關機構建議,差會的所有財產和資金應由華人主教控制。中國教徒能夠服從懷履光,他也最大限度地信任和支持他們,從而使河南圣公會在短期內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1924年,懷履光回加拿大度假,與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館長卡雷里(c·T·Currelly)相見。卡雷里從1917年開始就雇用一位在天津的英國商人喬治·克洛弗茨(George Crofts)搜集到大量的中國文物,主要是明清時代的瓷器,另外還有玉器、內畫鼻煙壺、山水畫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16世紀的墓體,墓門牌樓和神道旁的幾個石獸。
在卡雷里會見懷履光前不久,克洛弗茨曾運送一船毛皮抵達英國倫敦,不料遇上了碼頭工人罷工。他的船只在歐洲一些港口周游一圈后,又回到倫敦,可是毛皮銷售旺季已過,克洛弗茨因此而破產,不久死去??ɡ桌锵M麘崖墓獬洚斔男麓砣?,懷履光對中國文物也很有興趣,于是兩人一拍即合。自1924年起,懷履光的活動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內容,即大肆掠奪中國寶貴的歷史文物。◆◆◆◆◆
(四)掠奪中國文物
河南省地處中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形成了安陽、洛陽和開封三大古都。三座古城周圍有許多皇陵和古墓,20世紀初期在修建鐵路和開辦工廠的過程中陸續被人們發現,大量的隨葬品出土后流于民間。懷履光所在的開封是六朝古都,不乏歷代文物,它在當時又是中國的一個重要的文物市場,為懷履光收購文物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懷履光在福建時就對中國民間的工藝品感興趣,來到河南后,對中國的文物,尤其是青銅器有了一定的鑒賞力。這種鑒賞力來自他向中國及其他國籍的漢學家的求教。1914年,加拿大長老會傳教士明義士(James M.Menzies)在安陽小屯看到刻有文字的甲骨后,就一直與懷履光保持通信聯系。明義士對甲骨文頗有研究,善長文物斷代和詮釋印章,他對懷履光早期的搜集活動幫助很大。1924年以前,懷履光認識了南京金陵大學校長約翰·佛哥森(John Ferguson)。佛哥森是加拿大人,西方國家著名的漢學家,曾出版過幾本有關中國文化和藝術的專著。懷履光通過他結識了許多從事考古研究的中國學者,如郭沫若、董作賓等,與他們有過通信聯系。
當時,大肆收購中國文物的不只懷履光一人,但他具有主教身份,是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領導人,又有外國文化機構作后盾,因而比其他搜集者更容易得手。20年代,中國政局動蕩,政府無力對文物進行保護,使懷履光得以將大批中國文物源源不斷地運往加拿大。
懷履光并不親自出面購買文物,而是由開封的古董商代理。早在1924年之前,他就與這些人相識。他們利用懷履光提供的經費,四處為其收購文物,從中提取傭金。當時,不少官宦子弟吸食鴉片,為滿足毒癮,不惜低價賣掉祖傳的寶物;有的人則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匆匆賣掉家中的古董。這些都成為懷履光收購文物的重要來源。另外,當他得知何處發現了古墓后,就馬上派人前去購買剛剛出土的隨葬品。懷履光手中的經費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這些經費主要依靠民間的大商人和大公司的捐獻,一般不會遇到問題,但有時也會出現不足。懷履光看到了用購買的方式掠奪中國文物的機會非常難得,他向卡雷里指出了這一點,并說文物本身的價值會很快成倍地超過購買它們時的價格。因此,當經費不足時,懷履光也不顧卡雷里的告誡,仍盡量購買。加拿大經濟較中國發達,到貧窮落后的河南買取文物本來就是很合算的事,加之有時是以廉價買進,使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在價格上占了很大的便宜。我們無法得知該博物館為此一共花了多少錢,僅知道在1929~1931年世界性大危機中,因政府對它撥款不足,為了購買中國文物不得不從銀行透支了九萬多加元。但是,可以肯定,他們付出的代價與珍貴的中國文物的價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克洛弗茨主要為該博物館搜集了公元后的中國文物,卡雷里要求懷履光將重點放在公元前的文物上。懷履光決心為其填補空白,使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東方藝術品收藏館。他搜集文物的種類非常廣泛,有甲骨、石器、青銅器、陶器、瓷器,還有泥塑、石刻、書畫、壁畫和書籍等,其中青銅器占了很大的比重。青銅器大都出自商代,部分出自漢代,從異常精美的祭祀品,到農民生活中使用的簡單器物,應有盡有。它們主要有馬具及其飾物、鉸鏈、炊具、刀斧、矛、弓箭頭、微型盔甲、刀型和鏟型錢幣、印章、銅鈴、發夾、發帶鉤、蠟燭臺、燈、馬燈和火爐等。青銅器成為該博物館中國文物展出的最主要的部分,也使之成為中國以外青銅器收藏最齊全的博物館。
懷履光在搜集文物時盡量做到各類品種齊全。他按照卡雷里的要求搜集各個時代的馬蹬,以弄清其演變過程。為了展示中國人的生活情景,他搜集了很多瓷制炊具,酒具、農具模型、房屋和家具模型,還有豬、狗、雞、羊、鵝和包括瞭望塔的院子的模型。此外,他還搜集了骨制發夾,鑲有金銀和寶石的發帶鉤,帶有馬、兔和鳥或打獵場面的墓磚,泥人,泥馬,石碗,漢代日晷和唐代漆盤等等。
懷履光也注意搜集書畫,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幅大型佛教壁畫。它長約十二米,高五米多,主要由成坐姿的彌勒佛等幾個佛教人物畫像組成。這幅壁畫畫于1298年,原存山西省西南部的一個叫“興化寺”(音譯)的寺廟中。20世紀20年代,中國政局動蕩,一名軍閥欲把其據為已有。但有人事先將消息告訴了廟中的僧人,他們讓人將其分成大小基本相等的80塊,從墻上取下,用棉花包好,運往他處隱藏。那名軍閥來后不見壁畫,將整座寺廟毀掉。后來,僧人為生活所迫,決定將其賣掉。一名英國人得知后與懷履光聯系,懷履光立即寫信告訴卡雷里,并附了幾張照片,卡雷里看后指示將其買下。◆◆◆◆◆
該壁畫的繪畫顏料是用蔬菜和動物的色料與特殊的泥土混合而成,成畫后色彩艷麗。作者的繪畫技巧嫻熟,人物形象逼真。為了使之復原和得到保護,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頗費了一番周折。當時,英國的博物館藏有類似的壁畫,采用注入化學物質的方法使之加固,但導致畫面顏色的改變。當該博物館得知一位美國教授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后,便把他請到多倫多進行指導。分割后的壁畫每塊約一米見方,在運往加拿大之前為防止損壞畫面,曾對其采取一些保護措施,即先將畫面涂上一層乙烯醋酸脂,然后蓋上一張厚紙,最后再鋪上一層蘸有膠水的棉花。此時,人們將每塊壁畫背面10厘米厚的土層慢慢去掉,直到能非常清晰地看到畫面的背部。然后將整個壁畫的畫面拼接出來,再噴上一層乙烯醋酸脂,附上粗帆布和纖維板,最后放到特制的壓力機中加壓,待化學材料干了以后整個壁畫便成為一體。這時,才將正面的覆蓋物除去。為防止纖維板日久變形,工作人員在它的背面涂上用乙烯醋酸脂調合的細土。這項工作完成后,將壁畫置于在墻上用紅木條做成的框架上,使空氣可以在壁畫背面流動,取得壁畫前后溫度和濕度保持一致的效果。一年以后,再將壁畫表面的乙烯醋酸脂去掉,露出壁畫的“廬山真面目”。
該壁畫是中國以外保存最好的中國壁畫之一。1936年,一位日本人去該博物館參觀,看到這幅壁畫后驚嘆不已,遂將自己收藏的兩幅中國道教壁畫賣給他們。這兩幅壁畫長約10米,高2.5米,均由列隊而站的眾多的道教人物畫像組成。經過同樣的方法處理后,置于佛教壁畫左右的墻壁上對視展出。
懷履光還搜集到開封猶太人的一些遺物。猶太人很早就與中國有貿易往來,北宋年間定居在開封。南宋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猶太人在開封建立了教堂。此后,教堂經過十次大的維修或重建,至1841年黃河決堤圍困開封城后,因其地址低洼受浸蝕而停止使用。20年后,殿閣倒塌,雜草叢生,經猶太人后裔零星變賣,教堂所在地逐漸成為一片廢墟。與此同時,隨著最后一位司祭的病逝,希伯來文無人知曉,宗教儀式不能舉行,婚姻也打破了族人的界限。但是,教堂在重建過程中,留下幾塊記事石碑。其中一塊是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的《重建清真寺記》。它有六行碑文,每行56字,記載了開封猶太人的宗教信仰,“敬天禮拜”的綱領、禮拜寺中珍藏的希伯來文經卷及首次建教堂的時間等內容。當懷履光到達開封時,該石碑立于開封南關猶太人教堂廢墟的死水坑旁。另一塊是清代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的《祠堂述古碑記》,壘在一猶太人后裔的房屋的墻壁里,字跡脫落,已不能辨認。1913年,圣公會將其買下,在“三一教堂”建成后置于大門外兩側。圣公會與猶太人商定,不把石碑運到河南省以外的地方,懷履光只好將第一塊石碑的復制品運回國展出。此外,懷履光還搜集到猶太人的兩個石頭蓮花盆、雕有牡丹花的石缸、“靈陽玉磬”、“萬歲牌”、珍藏《五經》的金色圓筒、銅質香爐等器物。
懷履光攫取中國的文物,數量之多,令人震驚。僅1925年,就有數百件。從他給國內的信件可知:1月份,運回50種合100多件;2月份,20種;4月份,50多種陶器和瓷器;5月份,9件青銅器和陶器;9月份,165件。1926年初,洛陽東北20里發現一座古墓,里面的陪葬品全為周代的青銅器,懷履光派一位姓林的古董商將其悉數買下。1928年,洛陽東發現了八座周代陵墓,懷履光設法與壟斷全部出土文物的張子枚(音譯)交上朋友,從他處得到相當多的物件。1934年,他從安陽小屯的一個所謂“大象墓”(因出土文物上多有大象圖形而得名)中就購得一百多件隨葬品,其他任何一個西方國家的博物館都沒有從一處獲得過這么多的收藏品。這樣,懷履光在十年中通過各種渠道從中國運走了數千件文物。
懷履光還搞到了中國的珍本圖書。北京有一位曾在德國駐華大使館任秘書職務的穆教授(H.H.Mu),收藏了五萬冊珍貴書籍。30年代初,其長子欲將這些書籍出售,條件是購買者應將其完整無損地置于學術研究機構,并仍以他父親的名字為圖書館命名。1933年,懷履光多方籌集資金(包括自己出資四分之一)將其買下,在北京分類后,于1937年運往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
1924年以后,懷履光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在搜集中國文物上,引起差會內部其他傳教士的不滿。他們指責他為了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的利益而影響了差會的傳教工作,可是加拿大學術界對他倍加贊賞,該博物館館長卡雷里不止一次寫信表示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懷履光確實為該博物館立下了汗馬功勞,難怪加拿大的一些學者毫不掩飾地說,多倫多博物館擁有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文物收藏。◆◆◆◆◆
懷履光搜集到文物后,先用火車運到上海,然后裝船運到加拿大。1930年以前,他可以公開這樣做。1930年,國民黨政府頒布法律,宣布所有古代文物屬于國家,私人收藏應向當地政府申報,并禁止文物出境。此后,懷履光便采取偷運的辦法。他有時向鐵路運輸人員行賄,有時以洋人的頭銜嚇唬人。開封火車站檢查較嚴,他便派自己的轎車司機將文物運送到蘭封(今蘭考)辦理托運。在法律頒布后的頭幾年,由于執行不力,文物還能蒙混出海關。隨著檢查日益嚴格,偷運越來越困難,加上文物價格暴漲,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遂決定讓懷履光停止這種不光彩的行為。
(五)研究和介紹中國文化
1933年,懷履光年滿60歲,次年從河南圣公會退休返回加拿大。面對自己搜集來如此眾多的中國文物,他感到應當用來研究和向西方介紹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他建議安大略省博物館將其中國文物的館藏部與多倫多大學聯系在一起,使多倫多市成為中國藝術、考古和歷史等研究的中心??ɡ桌锖投鄠惗啻髮W領導人接受了這個建議,任命懷履光為多倫多大學中國考古學副教授兼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遠東收藏部主任。接到任命后,懷履光夜以繼日地工作。在博物館里,他將文物分類展出,并附有器物出土地點、用途及歷史文化背景的介紹。在大學里,他講授中國文化,舉辦夜校班,為熱心學習漢語的人開設中文課程。懷履光非常重視中加兩國的文化交流。在中國的時候,他曾向加拿大政府建議,讓加拿大政府敦促英國政府拿出一部分“庚子賠款”資助中國學生赴加留學,得到加拿大駐華商務專員的支持。后來,懷履光通過圣公會差會安排幾位中國學生赴加學習。他在中國時,還曾向多倫多大學建議創建中國研究系,以促進文化交流和商業活動的開展。1942年,他晉升為多倫多大學的中國考古學教授,次年領導創建了中國研究系,擔任系主任。1944~1945年,他以“壯觀的中國生活和文化”為題,舉辦一系列關于中國文化和社會的講座,很受學生的歡迎。
懷履光在授課之余,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早在中國的時候,他就在中國和加拿大出版的雜志上發表一些有關中國的文章。如1919年他在上?!督虅针s志》上發表《開封猶太人初探》一文,1927年在加拿大《中國雜志》上發表一篇題為《中國鐵器的早期使用》的文章。從1934~1956年,懷履光在加拿大與世界各地的漢學家進行通訊聯系,相互交流,寫出了幾部頗有影響的專著。它們是:
(1)《洛陽古墓考》(Tombs of Old Lo--yang),1934年由上海凱利—沃爾出版社出版,該書利用照片、地圖和圖畫介紹洛陽附近周代古墓的挖掘及出土文物,引起了世界不少考古學家和漢學家的關注。
(2)《墓磚圖集》(Tomb Tile Pictures),1939年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有許多照片,介紹墓磚的發現地點、制造過程和使用方法。
(3)《墨竹畫冊》(An Album of ChineJe Bamboos:A Study of Ink--Bamboo Drawing,A D 1785),1939年出版,介紹18幅18世紀的墨竹畫。
(4)《中國廟宇壁畫》(Chinese Temple Frescoes:A Study of Three wall—Painting of the 13th Century),1940年出版,主要從歷史背景和宗教內容對前述壁畫作深入的研究,而對繪畫技巧很少涉及。
(5)《中國猶太人》(Chinese Jews:A Compilation of Matters Relating to the Jews of Kaifeng Fu),1942年出版,1960年重印時將三卷合為一卷本。該書內容包括開封猶太人的歷史、石碑和家譜,還有不少照片和插圖。它是懷履光最引人注目的書著之一,前后共印了七次。一些國家的學者看到此書后于80年代來開封調查猶太人被中國人同化的原因。
(6)《中國古代甲骨文化》(Bone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1945年出版。該書附有甲骨圖片,介紹各種甲骨的特征和用途,以及中國歷史的有關內容。
(7)《中國青銅文化》(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1956年出版,介紹中國華北地區出土的各種青銅器。
在此之前,懷履光發表了很多內容與其書著有關的文章,這里不一一列舉。其他內容的著作有《天壇》(The Altar of Heaven)、《中國古代日晷》(Ancient Chinese Sun--diat)、《中國古代美玉》(Ancient Chinese Jades in Perfection)、《中國文化遺產》(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1800年前的中國家庭生活》(Chinese Home Life 1 800 Years Ago:Pottery Model Houses Ascribed to the Second Century AD)和《中國早期玻璃制品業》(Evidence of an Early Chinese Glass Industry:Lo--yang Finds)等。另外,懷履光還把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贊美竹子的三首詞譯成英文發表。◆◆◆◆◆
懷履光書著的特點是系統地介紹中國文化,而不是進行深入的研究,這一點懷履光本人也承認。他說其目的是把豐富多采的中國文化介紹給大家,引起人們的興趣,從而讓更多的人進行研究。試以《中國古代甲骨文化》一書為例。該書第一章《亞洲早期生活》用當時中外學者的考古發現資料寫成,提到北京猿人、石器和青銅器等;第二章《神話、傳統和歷史》介紹中國自盤古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和四書五經等典籍;第三章《請教烏龜》主要介紹了河南安陽殷墟甲骨的發現;第四章《卜骨》介紹龜甲和獸骨上刻字的方法及用途;第五章《禮儀骨》介紹了各種禮祭骨器;第六章《各種骨器和龜甲器》介紹日常生活和戰爭中使用的各種骨制器物;第七章《動物造型》介紹骨器上的動物造型。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盡管懷履光研究不深,但觀點較為實事求是。他在書中說:“從人種角度看,我們必須認為中國人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我們也必須認為中國的文化大都起源和發展于亞洲大陸??紤]到西方人總是愿意接受中國早期的高層文化必定受到近東或地中海古代文化的影響這一觀點,我們在此對上述作出強調似乎是必要的?!绷硗?,該書還談到從1899年在河南發現刻有文字的甲骨到1914年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在安陽小屯看到甲骨的過程。懷履光稱明義士是第一個直接在小屯看到甲骨的外國學者,并于1917年出《殷墟卜辭自序》一書,向科學界公布了甲骨的來源。這一說法不一定完全正確,而他沒有像其他一些西方學者那樣說明義士認定甲骨是殷商遺物,并發現小屯即是殷墟。懷履光在第四章中指出,“商代文字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現在中國文字構成中的每一重要因素都能在商代文字中找到。因此,中國文字顯然不是從西方傳來的……有人試圖把早期的中國文字與西方文字聯系在一起,但甲骨挖掘得越多,越證明這種觀點缺少根據?!?/DIV>
總之,懷履光沒有站在西方種族優越論和西方文明支配論的立場上,無視和貶低中華民族古老而燦爛的文明。擺在他面前的文物是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們對他不會不產生巨大的影響。
(六)結語
1936年,懷履光的妻子去世,不久,他與曾在河南傳教的戴西·馬斯特斯(Daisy Masters)小姐結婚。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后,為幫助河南圣公會恢復工作,他于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應邀返回河南開封。其間,國民黨政府行政院救濟總署主任蔣廷黻聘他為該部門負責華北救災事務的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逼近開封時,懷履光撤離,臨行前又為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搞到一些剛剛出土的公元200年的青銅器。懷履光回到加拿大以后,鑒于年事已高,于1948年辭去中國研究系主任和博物館遠東收藏部主任的職務。50年代,他曾計劃寫一部加拿大圣公會在河南的傳教史,因有其他文字工作未能完成,只寫了一個開頭就輟筆。除了著書外,懷履光也參加一些公開的宗教活動,并與中國圣公會的領導人有過通信聯系。
1960年1月24日,懷履光于多倫多市去世,終年86歲。四天后,加拿大圣公會在圣保羅教堂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加拿大圣公會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在他授職牧師60周年時,威克利夫神學院曾為他舉行宴會,稱他為“這一代最偉大的傳教士和政治家,因為他建立了自養的中國教會”。圣公會代表稱他在建立中國教會和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上,都以一種令人難忘的方式把福音傳播者、管理人員和政治家的作用融合為一體。
這一評價基本概括了懷履光一生的特點。他作為一名普通的傳教士來華傳教,十余年后晉升為主教,為加拿大圣公會并辟了河南傳教區,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一位加拿大歷史學家說懷履光的“成就在于運籌,而不在于布道”,此言很有道理。他可以說工于心計,精于權術。他在河南傳教會中要求下屬服從自己,而在多倫多大學中國研究系也總是注意維護自己的權威和尊嚴,容不得反對意見,因而被稱為“中世紀的主教”。然而,在對外界的關系上,懷履光則隨機應變。他領導下的河南商丘圣保羅醫院接受過幾名齊魯大學的畢業生,當該大學要求他提供一些資助時卻遭到拒絕,以致于雙方的關系惡化。他為安大略省博物館搜集文物時,與館長卡雷里關系相當融洽,可當他在該博物館任職后,因與之相互競爭,關系逐漸疏遠。在中國時,他與明義士通信請求和商討學術問題,當明義士回國安排到他所在的遠東收藏部任助理研究員后,卻受到了壓制,使這位精于甲骨文研究的西方漢學家的才能未能得到應有的發揮。他與其他教派的傳教會的關系非常一般,但與河南地方官員和軍閥的關系則十分密切,因為他深知這一點對圣公會發展的重要性。回加拿大以后,他與國民黨政府的上層人物也有過交往??谷諔馉幤陂g,宋美齡到加拿大議會進行講演,懷履光聞訊后將其請到多倫多大學與學生見面。行政院長宋子文訪問加拿大時,從懷履光手里接過了多倫多大學的名譽證書。這種交往,鞏固和提高了懷履光個人的地位。◆◆◆◆◆
懷履光從忠實地傳播基督教到大肆搜集中國文物,從醉心于基督教神學到潛心研究中國文化,走了一條與其他來華傳教士大不相同的道路。他初來中國時,是一個典型的基督徒,只信仰上帝至高無上,福音可以拯救一切。但看到中國貧窮落后和疾病流行等社會現象后,深深感到興辦教育、建立醫院和從事救災等社會工作對教會發展的重要性,積極領導差會開展這些活動。剛到中國時,他無視中國文化的存在,但隨著和中國文化思想的接觸,他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精華所在,改變了原來的態度。雖然他始終認為中國的傳統道德和哲學思想不如基督教和西方文化先進,并且在華期間沒有停止傳教活動,但認為孔子的思想和基督教的道德觀可以相互補充,并說“中國不但可以融合所有征服者,而且還能夠改造一切外來的民族、思想體系和宗教。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并創造了高度的文明,對世界的貢獻超過了世界對它的回報”。這一觀點在傳教士中并不多見。
有不少傳教士像懷履光那樣,也放棄了“原教旨主義”,廣泛地接受了“現代主義”,贊成和從事“社會福音”工作,但很少有人像懷履光那樣同時又為中國的文化所吸引。也許這兩個因素交織在一起才使他大規模地掠奪中國的文物。試想,一個虔誠的西方基督徒是很難正視中國的文化,而一個僅能從事社會工作但輕視中國古代文明的傳教士也不會長期對中國的文物感興趣。
懷履光之所以走了這樣一條道路,主要是他的經歷和周圍的環境對其產生了影響,同時也與他個人的特征有一定的關系。他思想較為活躍,興趣非常廣泛。這一點不僅表現于他的青年時代,而且貫穿于他的一生。在河南傳教時,他在沒有坐上轎車之前,就興致勃勃地駕駛一輛摩托車馳騁于鄉村。60歲退休回加拿大后,他還學習過開飛機。
懷履光早期搜集中國文物,雖然是通過購買,并打著把“東方介紹給西方”的旗號,但也無法掩蓋其掠奪的本質。這是因為,西方列強自從打開中國的大門以后,始終覬覦中國豐富多采的藝術品,很多“探險家”和“旅行家”專門調查和盜竊中國文物,轉手倒賣給西方博物館,八國聯軍闖進北京后,更是沒有忘記搶奪皇宮里的金銀珠寶。懷履光為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搜集文物,實質上就是加入了這一行列。1930年以后,他明知中國法律禁止文物出境,仍利用種種手段偷運出境,甚至40年代再次來華時還盜取一些寶貴的青銅器,其掠奪本質暴露無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河南圣公會主教曾友山曾發表文章譴責懷履光的掠奪行徑,只是1970年中加兩國建交后,中國政府為發展兩國友好關系才決定放棄收回這些文物的要求。
然而,我們在譴責懷履光的盜竊行為的同時,也應看到他在研究和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和起到的積極作用。他在一篇文章里列舉了中國給西方國家帶來的“禮物”,有“絲綢、動物型雕飾、樂器(笙等)、弓箭、彩陶、瓷器、指南針、柑桔水果、桃、桔子、草藥、許多名貴花種(茶玫瑰、菊花、杜鵑花、牡丹、翠菊、報春花)、銀杏樹、桐油、中國漆、大豆、茶道(起源于公元前200年)、造紙、印刷、印章、火藥、木砧板、煤的利用、鋅的使用、體育項目(馬球、撲克牌)、風箏、皮影戲、可收型雨傘、機械配件”。他介紹中國文物的著作出版后,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引起了西方各國的注意,許多人前來參觀,了解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及其對人類文明所作的貢獻。不少北美青年學生就是在參觀了該博物館后被中國這個神秘的東方大國所吸引,決定把研究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作為畢生的事業。懷履光將一些文物(例如前述佛教壁畫)運到加拿大,也使它們免于在戰亂中遭到破壞。他創建和主持的多倫多大學中國研究系,培養了一批漢學研究人一員,促進了中加兩國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了解。
懷履光在河南積極主張教會中國化,并實現了這一目標,這是他在傳教上的成功之處。然而,他畢竟不了解中國社會和教會的發展趨勢。40年代,他曾預言“二戰”以后中國將奉行孔子的“中庸之道”,從而為中國教會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前景??墒?,事實與他的想象并不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河南圣公會的教徒割斷了與加拿大圣公會的聯系,走上了獨立興教的道路,這也是懷履光始料不及的。
|
|||||
|
|||||
白求恩精神研究會 京ICP備16027503號
電話:010-82089470 地址:北京西四環中路59號
郵編:100039 E-mail:byh931111@163.com
網絡技術信息中心:北京國鉅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1號學院國際大廈907B 郵編:100191 郵箱:contactus@guoju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