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序 王仁強博士
這部重要的著作,首次向中國讀者介紹了在歷史上曾對中國作出過貢獻的十位加拿大人士。這些加拿大人將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帶到了中國,在不同的崗位上竭誠為中國民眾服務。 本世紀初,有眾多的加拿大人來到中國工作,其中有不少人。例如醫療傳教士,特別是在四川省和河南省服務的醫療傳教士,給中國民眾帶來了近代西方的醫術,改善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狀況。他們建立的醫院和診所一直延續至今,他們培訓的學生中有許多人已經成為資深的醫生和管理者。歷史的傳統正在得到繼承,許多加拿大醫生,其中有些人的家庭擁有中國背景,現在仍在與中國的同事們一起為改善中國貧困地區的醫療狀況而努力工作。這種歷史的聯系也傳給了下一代,例如,為中國甲骨文研究作出過貢獻的著名學者明義士的兒子后來曾出任過加拿大駐華大使。 | 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主席在他著名的文章《紀念白求恩》中特別贊揚了白求恩大夫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我相信,這種美好的品德在本書所介紹的很多加拿大人身上也能夠看到。像白求恩一樣,許多加拿大人在中國比在他們自己的祖國擁有更高的知名度。我們要感謝中國學者,如宋家珩教授和她的同事們所從事的辛勤而細致的研究工作。他們與加拿大學者合作,共同開拓了中加關系史上這個重要的領域。在為本書寫序的時候,我要稱贊山東大學的歷史學者,他們在宋教授主持下合力撰寫了這部著作。 本書介紹的十位加拿大人是曾經對華作出過貢獻的加拿大人群體中的一部分。在本世紀的上半葉,還有許多在華的加拿大人作出過類似的貢獻,僅舉一例:20世紀20~30年代曾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工作的步達生(Dr.Davidson Black)是一位著名的教師和醫生,也是一位有造詣的考古學家,他是周口店“北京人”的發現者之一。我希望本書將來會有續集,將更多的加拿大英雄人物介紹給中國讀者。 今天,在中國的加拿大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他們在華從事教育、商貿等多方面的工作。讓我們期望他們對中國以及對促進加中雙邊關系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將來也會像這些杰出的先輩一樣受到高度的評價。
前 言
最近幾年,山東大學加拿大研究中心開始出版系列《楓葉叢書》,現在已經出版了四部:(一)宋家珩編著《楓葉國度——加拿大的過去與現在》,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二)郭繼德著《加拿大文學簡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三)宋家珩、董林夫著《中國與加拿大——中加關系的歷史回顧》,齊魯書社,1993年;(四)宋家珩、李巍主編《加拿大傳教士在中國》,東方出版社,1995年。本書是《楓葉叢書》的第五部。 中國與加拿大隔著浩瀚的太平洋,兩國相距遙遠。但是,中國人民對加拿大并不陌生。偉大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的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許多中國人是通過白求恩認識加拿大的,他是中加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 本書奉獻給讀者的是對包括白求恩在內的十位加拿大人的介紹文章。他們是19世紀80年代末至20世紀40年代末先后在中國工作、生活過的著名加拿大人士: 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 理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 文幼章(James G.Endicott) 瓊•尤恩(Jean ewen) 蒂爾森•夏理遜(Tillson Lever Harrison) 季理斐(Donald MacGillivray) 羅伯特•麥克盧爾(Robert McClure) 明義士(James Mellon Menzies) 切斯特•朗寧(Chester Ronning) 懷履光(William Charles White)◆◆◆◆◆ 這十位加拿大人,職業各異,有醫生、護士、虔誠的傳教士,也有職業外交官和在聯合國服務的官員。他們的人生信仰和政治觀點不同,他們在中國服務的時間長短不一,最長的近半個世紀,最短的只有兩年。中國人對他們的評價也不盡相同,有贊揚也有批評。但是,他們身上卻有許多相似點: 首先,他們都是在中國工作過的“知名”人士,是那個時期加拿大的“中國通”。他們在各個不同領域,在中國和加拿大,乃至全世界都曾有過程度不同的影響力,是中加關系史上的著名人物。 其次,他們從不同的方面為中加人民之間的交往和友誼作出了貢獻。他們中間許多人是支持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國際主義戰士;有的是服務于中國醫療事業的醫生和專家;有的身為傳教士卻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致力于中國文化的研究,成為在加拿大開創中國學研究的知名學者,為擴大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發揮了作用;有的在加拿大外交界為促進中加友好而辛勤耕耘。這里特別值得指出的是,20世紀30"--40年代,中國革命正處在困難時期,對外要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對內要對付國民黨的反共圍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一些加拿大友人正是在這危難時刻,向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事業伸出了援助之手,白求恩大夫和夏理遜大夫更為此而獻出了寶貴09生命。他們的貢獻表現出了加拿大人引為自豪的,其民族性格中最好、最顯著的特點:自我犧牲,獻身于公益事業和同情不幸者。 再次,他們都關注中國,同情處于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民的痛 苦境遇。他們在中國期間與普通的中國人友好相處,入鄉隨俗,大多數都把自己與中國連在了一起,把中國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關心中國的命運,希望中國富強,回國以后仍然對中國戀戀不忘,寄予深情。 正是他們的中國經歷和共同的感情構成了本書的主題:贊頌中加人民之間的傳統友誼。歷史證明,平等友好始終是中加關系發展的主流,中加兩國人民在長期交往中已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們衷心期望這種友誼世代相傳,萬古長青。 本書是我們進行中加關系史研究的成果之一。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中加關系史上的重要人物研究甚少。我們希望本書的出版能起到拋磚弓l玉的作用。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努力吸取國外的研究成果,除了閱讀已經出版的傳記、回憶錄等專著外,我本人和李巍、方輝等同志都曾在加拿大國家檔案館、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館、多倫多聯合教會檔案館和加拿大圣公會檔案館做過短期研究工作。同時,我們也盡力在國內發掘一些新的資料,我們曾赴北京、上海、石家莊、衡水、開封、商丘等地收集地方資料和口述歷史資料。這些資料對了解這些著名加拿大人士在華活動的情況是很有價值的。但是,我們看到的資料、專著還是非常有限的。在加拿大,對上述人士的研究已相當深入,有許多專門的基金會或團體負責推動研究和資料的收集、保管工作。我們的研究只能算是剛剛起步,書中定有許多提法不準確或資料疏漏、失誤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中我撰寫了兩篇文章,翻譯了序言,并擔任全書的策劃、修改和通稿工作。參加本書撰稿的其他作者是從事加拿大學研究的中年學者和青年史學工作者,他們是未來加拿大學研究的生力軍。我們此次的合作是非常愉快而有紀念意義的。 本書在編寫出版過程中得到了加拿大駐華大使館文化處的幫助和經費支持。王仁強(Richard King)博士給予了親切的關懷。傅新遠、賀新女士認真地閱讀了初稿,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給予我們很多幫助。Dr.Margo S.Gewurtz,Dr.Peter M.Mitchell,Mr.H.C.Campbell,Mr.A.R.Mensies熱情地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資料,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謝意。
宋家珩 1996年10月l日 于山東大學新校南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