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蒼生大醫——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副院長黎介壽 | |||||
|
|||||
|
時代先鋒
蒼生大醫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副院長黎介壽 一位89歲的老人,雖頭發花白,但腰板筆直、思維敏捷,每天忙著治病救人,患者稱他“老神仙”。
他是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副院長,是“全世界研究腸子時間最長的人”,是我國腸外瘺治療的鼻祖、臨床營養支持的奠基人、亞洲同種異體小腸移植的開拓者。不論是逆境還是順境,他都堅守信仰,堪稱德才俱佳的典范。
他和哥哥、弟弟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三兄弟院士”,是醫學界的傳奇。
他的名字享譽世界:黎介壽——心懷強國強軍夢的一代大醫。
服務人民一輩子
每天早上8點半,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普外科重癥病區的患者們,會支起身體,側著耳朵,等待熟悉的腳步聲響起。
病房的門被輕輕推開,黎介壽和清晨的陽光一起出現在患者們的眼前。
北京青年杜志偉患巨大腫瘤伴嚴重腸瘺,輾轉于全國各家大醫院,都被告知無法手術。當被送到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時,他的家人拉著黎介壽的手,懇求說:“孩子已經4年沒吃飯了,能不能讓孩子吃上幾口飯?”黎介壽皺起眉,因為滿足這個“小小的要求”實在太難了,要摘除巨大的腫瘤,病人也許會死在手術臺上。而黎介壽還是下定決心,盡一切辦法滿足病人的愿望。他通過手術,將杜志偉兩段腸子繞過腫瘤接在一起。終于能吃飯了,杜志偉流著眼淚激動地說:“謝謝黎爺爺,我又嘗到了飯的滋味!”
從醫60多年,黎介壽用行動肩負起醫生的天職,對患者從不輕言放棄,他說:“病人只要還有一口氣,醫生就要使盡全部力氣?!?nbsp;
2007年6月,一位老人因車禍造成腹部外傷,腹腔內感染嚴重,入院后病情持續惡化,隨時有死亡的危險。親屬不忍心讓親人死在病房,再加上治療費用已所剩無幾,要求放棄治療。
一大早,患者被推到了電梯口。電梯門一打開,差點兒與黎介壽撞個滿懷。
“患者親屬堅持放棄治療,我們只好給她辦出院手續?!敝匕Y監護病房護士長葉向紅低聲說。
醫生常見生死,此刻黎介壽的眼淚卻奪眶而出:“你不能走,讓我們再試試!”黎介壽緊握著病人的手,哽咽著說。大伙兒都動容了,患者被重新推進病房。黎介壽悄悄用自己的工資,為患者家屬補繳了10多萬元治療費用。
沒有大愛,難成大醫。黎介壽對患者的關心,體現在每一個細微處。重癥病人手術后常常無意識亂動,傳統方法是用繃帶將其捆住,病人手腳常被勒紫。他幾經揣摩,發明專用“約束帶”,并在全國推廣。為減少腸營養患者的奔波之苦,他在國內率先開出“家庭營養訪問車”。
一次,一位肺癌病人突然窒息,黎介壽不顧危險,口對口為病人吸痰,病人轉危為安,他咽部卻被嚴重感染。
勇攀高峰一輩子
黎介壽是病人的定心丸,而他自己的定心丸,則來自幾十年對專業孜孜不倦的追求。
1987年一個寒冬的雪夜,一位因腹腔大出血、整個小腸被切除的13歲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壽面前。黎介壽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看著小姑娘離開人世。
年逾花甲的黎介壽橫下一條心,把鋪蓋搬進動物實驗房——豬圈,開刀、觀察,不間斷記錄和分析動物實驗的每個數據。
實驗室內散發著刺鼻的味道。黎介壽和學生們夏天揮舞著蒲扇,為豬驅蟲消暑;冬天拎著煤爐,為豬生火取暖。學生們心疼地稱他為“豬爺爺”。這樣的日子持續了4年多。
動物移植手術成功的標志是成活100天。失敗,實驗,再失敗,再實驗……面對挫折,黎介壽越戰越勇。1992年2月14日,黎介壽終于在亞洲首次取得了豬同種異體小腸移植的成功。這位68歲的“豬爺爺”終于結束2000多個與豬相伴的日子。1994年3月12日,一段250公分小腸被成功移植到患者杜新平腹腔內。黎介壽打破了亞洲小腸移植“零”的紀錄,使我國器官移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全世界研究腸子時間最長的人,黎介壽從腸缺血、腸外瘺開始,繼而由短腸綜合癥、腸移植、腸黏膜干細胞移植這樣一個主軸,逐漸衍生出29個課題,為患者撐起一把生命保護傘。2011年,黎介壽傾注一生心血主持攻關的“腸功能障礙的治療”,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現代戰爭,空前殘酷。作為一名軍醫,黎介壽是院士,更是戰士。怎樣才能提高戰場傷員救治成功率?黎介壽首創損傷控制性救治新理念,并被列入國家和軍隊“十一五”重點醫學課題。如今,“損傷控制性外科”已經成為我軍應急救治的“金指南”,傷員有效治療率提高了13%?!簟簟簟簟?nbsp;
堅守信念一輩子
信念是支撐黎介壽前行的內在動力。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夜,當時還是國民黨中央醫院實習醫生的黎介壽和弟弟黎石磊,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很多人做好撤離大陸的準備,姐姐和姐夫也托關系給他們弄到了去臺灣的船票。戰火中成長的兄弟倆作出選擇——留在大陸,建設新中國。
解放前的那天晚上,兄弟倆痛痛快快地喝了頓酒。第二天清晨,黎介壽一推開窗戶,看到法國梧桐掩映下的馬路兩邊,一排排子弟兵身著薄衣、頭枕鋼槍,和衣睡在冰涼的街道上。而院內沒有一名解放軍戰士,這與以前見到的軍隊,形成鮮明對比。黎介壽堅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1949年冬,黎介壽向黨組織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他的申請一直沒得到批準。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既不是共產黨員也不是軍人的黎介壽遞交了請戰書,兩次參加志愿軍醫療團,在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中,夜以繼日救治傷員,榮立戰功。
“文革”期間,黎介壽受到沖擊,被撤銷科主任職務,關進牛棚,后來下放到農村改造。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仍堅持為農民群眾看病。
1979年,歷史翻開新的一頁,55歲的黎介壽終于站在黨旗下宣誓。為了這一刻,他寫了29份入黨申請,追求了30年。
“我這一生有兩個最正確的選擇,一個是留在新中國,另一個是加入共產黨?!崩杞閴壅f。
短評
信仰的力量
風風雨雨近90年,面對無數個人生路口,黎介壽總能作出正確抉擇——這是信仰所釋放的巨大能量。
他堅信共產主義真理,選擇了共產黨,歷經坎坷初衷不改,為加入黨組織追求30年,始終踐行共產黨人的使命和職責,努力實踐強國強軍夢想。
他堅信生命大于天,在救死扶傷的道路上,他“一根腸子走到底”,夙興夜寐,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救人無數,獲得蜚聲世界的巨大成就。
他堅信醫者有德方為蒼生大醫,對百姓、患者的愛,愛得深沉厚重。他不單醫病,更對病人傾注自己的愛和關懷,給無數備受折磨的心靈送去安慰和溫暖。
信仰指引人的方向,雖步入暮年,黎介壽說:“我仍要朝著夢想繼續前行!”這位慈祥堅定的老人,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給我們作出了榜樣。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讓我們所有人堅定信仰,勇敢前行。(2013/07/22 來源:《 光明日報 》01 版 記者尚文超 特約記者 王余根 通訊員 高銘華 潘正軍)20130722
(責任編輯 蔡國軍
)
|
|||||
|
|||||
白求恩精神研究會 京ICP備16027503號
電話:010-82089470 地址:北京西四環中路59號
郵編:100039 E-mail:byh931111@163.com
網絡技術信息中心:北京國鉅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1號學院國際大廈907B 郵編:100191 郵箱:contactus@guoju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