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棣華大夫簡傳 | |||||
|
|||||
|
柯棣華大夫簡傳
李桐連
柯棣華,本名德瓦卡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他出生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南部距孟買大約470公里的一個小城市紹拉普爾。
柯棣華的父親曾在拉克希米棉紡廠當辦事員??麻θA出生后不久,他就被提升為維什努棉紡廠的主任。柯棣華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和五個妹妹,一家10口,全靠父親的薪金,因收入頗豐,生活還算寬裕。
柯棣華自幼聰穎,爽直活潑,從小學到中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22歲時,他考入孟買格蘭特醫學院學習,4年后畢業,獲得醫學學士學位。他十分希望能參加英國皇家醫學會和愛丁堡皇家醫學院舉辦的學位考試,以繼續深造和攻讀更高學位。同時他又覺得畢業后應該在家鄉開辦一個診所,來幫助年邁的父母,接濟正在讀書的弟弟和妹妹。
他在學校讀書時,圣雄甘地領導的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爭取印度獨立的運動對他影響很大。他曾在學生中負責宣傳工作并領導罷課,為此他曾受到警察的拘捕,也曾被校方勒令退學。他痛恨奴役印度人民的英帝國主義,也深深同情爭取民族解放的各國人民。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印度人民在全國各地以各種形式聲援中國人民的正義斗爭。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于1937年11月27日致函印度國大黨主席尼赫魯,對印度人民支持中國人民的正義斗爭表示感謝,同時呼吁印度人民對八路軍給予醫療方面的幫助。尼赫魯對此作出了積極反應,他決定組派一支醫療隊攜帶必需的醫藥和器械去援助中國??麻θA聽說這一消息后,毅然放棄了去英國學習深造的打算和在國內謀得一個收入豐厚的工作機會,報名參加了援華醫療隊。
醫療隊由5名醫生組成,隊長愛德爾大夫,副隊長卓克大夫、成員木克吉大夫、巴蘇大夫和柯棣華大夫。愛德爾大夫是尼赫魯的親戚,在西班牙內戰期間他曾赴西班牙,向西班牙人民提供醫療方面的援助。卓克大夫是那格浦爾的一位著名外科醫生,也是這個醫療隊五名成員中最年長的,已近60歲。其余三人都是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醫生。巴蘇大夫來自達卡,已婚;來自加爾各答的木克吉和來自紹拉普爾的柯棣華都是單身漢。他們告別了親人,于1938年9月1日從孟買乘海輪來華,途經科倫坡、檳榔嶼、新加坡和香港,9月17日抵達廣州,受到保衛中國同盟主席宋慶齡和何香凝及廣州市民兩千余人的歡迎。休整幾天后,醫療隊離廣州赴長沙,再到漢口。他們在漢口受到中共中央代表凱豐同志和葉劍英同志的歡迎。不久,5位醫生便分赴幾個陸軍醫院工作。他們在漢口工作期間,見到了周恩來和董必武等中央領導同志,這使柯棣華有機會對八路軍有更多的了解。王炳南和史沫特萊給醫療隊講述的紅軍長征的艱險事跡和八路軍抗御日寇的故事,更使柯棣華受到鼓舞,并強烈希望到八路軍中去工作。為了使自己的體力適應戰場生活,他每天背著背包練習徒步行軍。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他努力學習中文。他到中國后不到一年,便能用簡單的中文進行交談。
1938年10月,由于日軍對湖北各城市進行狂轟濫炸,醫療隊只好從漢口撤到宜昌,再由宜昌退到重慶。他們在這座山城見到了中印文化協會創辦人譚云山教授。譚教授按照五位大夫的心愿,為他們每人取了一個中國名字。他把柯棣尼斯的名字改為柯棣華?!叭A”代表中國,表示柯棣尼斯和中國休戚與共。
在西撤途中,柯棣華親眼目睹了國民黨在日軍進攻時采取不抵抗主義而節節敗退,致使中國的半壁河山逐漸淪陷敵手的情景。這使他認識到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并深感失望,也更增強了他去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工作的愿望。
正當醫療隊做好準備離重慶去延安的時候,柯棣華收到一封家信,得知父親不幸去世的消息。他忍住悲痛寫信給哥哥孟凱什,請他盡力安慰親愛的母親。他在信中表示,當日軍還在濫殺無辜的中國人民的時候,特別是在他未完成援華任務之前,不準備回國。1939年1月,重慶八路軍辦事處請新西蘭友人路易 ·艾黎陪同醫療隊去延安。他們離重慶經西安跋涉北上,終于在2月12日到達他們向往已久的延安。延安軍民熱烈歡迎印度醫療隊的到來,毛主席和周恩來等領導人親切接見了他們。愛德爾、巴蘇和柯棣華被安排到離延安30多里的拐峁,在白求恩大夫創建的模范醫院工作,卓克和木克吉到張村驛衛校工作。◆◆◆◆◆
在延安模范醫院工作期間,前線有不少傷員送到這個醫院,柯棣華從他們那里聽到許多八路軍在前線英勇戰斗的故事,這更加激發起他去前線工作的強烈愿望。經過多次請求,中央終于在1939年11月批準他去抗日前線工作。他和愛德爾、巴蘇三位醫生離延安經西安,渡黃河,穿過敵人封鎖線,到達晉東南武鄉王家峪八路軍總司令部。朱德總司令親自迎接,并安排他們到總司令部附近的一個軍區醫院工作。由于這所醫院離前線較遠,不便對傷員進行及時救護,柯棣華和巴蘇請求組織一個醫療小組,隨同部隊一道行動。1940年2月,他們的請求得到批準,此后半年他們就隨同部隊轉戰于晉察冀,出入于槍林彈雨之中,行程近萬里??麻θA在各個戰場施行了千余次手術,診治了數千名傷病員。有時由于戰斗激烈,傷員較多,他經常不分晝夜地工作,緊張時一天要做三個手術。在敵人掃蕩間歇時,他主動騎馬協助各軍分區的醫療隊工作,每天行程幾百里。他利用晚上的時間,為醫生編寫了數十萬字的外科講義。由于缺少醫藥,他常到老百姓那里去收集民間藥方,用中草藥給傷病員診治。在生活上,他謝絕部隊領導對他的特殊照顧,堅持同戰士吃一樣的小米飯和南瓜湯。為了便于行軍,他僅帶一條棉被,常常在冰雪中度夜。他對戰場生活充滿了喜悅和愉快。他說:“我在中國正過著一種從未有過的生活,我覺得我充滿了活力和愉快。我熱愛中國,熱愛以無窮的威力摧毀法西斯暴行的英勇抗戰的軍民!”
1940年8月,他調到河北省唐縣葛公村晉察冀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及所屬醫院工作。這時,印度援華醫療隊的愛德爾、卓克和木克吉已先后離華返印,巴蘇于10月調到延安八路軍衛生部直屬醫院工作,留在華北抗日前線的就只有柯棣華一人。不久,白求恩衛生學校擴建改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柯棣華被任命為第一任院長。他除做行政工作外,還要做醫務工作,包括外科護理、外科手術和指導學生進行手術實習等。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工作更辛苦。
柯棣華在白求恩衛生學校工作期間,認識了中國姑娘郭慶蘭。郭慶蘭是山西省汾陽縣人,讀完初中后到護士學校學習,畢業后到北平協和醫院工作,當了二年小兒科護士。在新西蘭傳教醫生凱瑟琳·霍爾小姐的幫助下,她從北平到達晉察冀邊區,于1939年參加八路軍,成了一名護士,后來調到白求恩衛生學校做護理教員。在工作中,柯棣華與郭慶蘭互相幫助,逐漸產生了愛情。1941年11月,他們結婚了。次年8月,郭慶蘭喜生一子,聶榮臻司令員親自給孩子取名叫印華,用以象征他是印度和中國友誼的結晶。
柯棣華由于工作緊張,1941年6月起癲癇病不斷發作,但他仍是夜以繼日地拼命工作,后終因勞累過度,缺乏必要的休息和營養,致使癲癇病一再復發,不幸于1942年12月9日凌晨6時15分病逝于河北省唐縣葛公村,時年僅32歲。他逝世后,毛主席親手題寫挽詞:“……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麻θA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敝斓峦驹谘影病督夥湃請蟆飞习l表了《紀念柯棣華》的悼念文章,周恩來同志給柯棣華大夫的親屬去信表示深切慰問。晉察冀軍區召開了軍民萬人大會,沉痛悼念柯棣華大夫。
柯棣華逝世后,遺體安葬在河北省唐縣軍城晉察冀邊區烈士陵園。1952年,他的靈柩遷到石家莊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1976年,按照周恩來總理生前的囑咐,柯棣華紀念館在石家莊市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建成。為了寄托人民的哀思,在唐縣也修建了柯棣華紀念館,并在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建立了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到陵園和紀念館瞻仰,以緬懷柯棣華大夫的英雄業績,學習他的國際主義精神,為發展中印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而努力工作。 |
|||||
|
|||||
白求恩精神研究會 京ICP備16027503號
電話:010-82089470 地址:北京西四環中路59號
郵編:100039 E-mail:byh931111@163.com
網絡技術信息中心:北京國鉅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1號學院國際大廈907B 郵編:100191 郵箱:contactus@guojustar.com